摘要:DeepSeek驱动起一波AI技术应用潮,真正实现了千行万业、千千万万的人全面接触AI,这是好事。但要警惕上上下下弥漫一种浮躁的DeepSeek心态,即那种寄望于“点石成金”“一键生成”“一AI万利”的速成心态,认为一AI就灵、一AI万能、以AI论英雄、将AI置于一切之上的狂热心态。
一个明显的感觉是,DeepSeek技术蜜月期后,舆论已经渐渐开始冷静下来,反思AI带来的种种问题:比如自鸣得意的投机取巧,急于求成的抄袭,榨取功能的滥用。
在高校,学生们利用AI工具辅助论文写作已越发普遍,记者发现,一些大学生对AI工具产生了依赖,不当使用正呈上升趋势。据第三方机构对3000多名高校师生的问卷结果显示,近六成高校师生每天或者每周多次使用生成式AI。而大学生在使用生成式AI时,有近三成主要用于写论文或作业。某高校大一年级英语作业群里的一份通告,老师将利用AI工具直接生成的作文全部判了零分。除了直接生成文本应付论文和作业外,还有利用AI伪造研究数据、进行实验图片编辑、替代自主设计等不端行为。
对这种投机取巧和作弊,必须给0分。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,过度榨取AI,是人类给自己的岗位和未来掘墓,给自己“肢体和思想的萎缩”掘墓。这种作弊行为,属于典型的“对AI过度榨取”。这不是Ai的问题,是人的问题,没有AI,他也不会去思考,而是借助搜索去整合和抄袭。技术是中性的,但它会放大人既有的贪婪、懒惰、无知和局限。勤奋者会借助AI锻炼自己的思想肢体,让“大模型”强壮自己的大脑,而懒惰者则会把自己的手和脑子都交给大模型,加速让自己成为一个废人。
不要有任何手软,必须给0分,在社会毒打之前,用0分让这些人清醒一点。
DeepSeek驱动起一波AI技术应用潮,真正实现了千行万业、千千万万的人全面接触AI,这是好事。但要警惕上上下下弥漫一种浮躁的DeepSeek心态,即那种寄望于“点石成金”“一键生成”“一AI万利”的速成心态,认为一AI就灵、一AI万能、以AI论英雄、将AI置于一切之上的狂热心态。
DeepSeek代表着一种较高阶的智能技术,但它的流行,也隐喻和迎合着一种心态,就是急于求成,不劳而获,一键生成。写字的不好好自己写字,迷恋一键生成的现成感,在DeepSeek蒸馏出的文字前跪下来。读书的不好好读书,不再去图书馆规规矩矩踏踏实实地读文献积累“问题意识”,而是热衷于借AI秒出现成的综述,伪装成博览群书的样子。做新闻的不是想着“用脚采访、用笔还原”挖新闻猛料,而是沉浸于新技术的蜜月迷思中,策划着怎么借助AI搞点儿引人注目的花哨噱头,机器人主播,机器人记者,蹭一波流量。前段时间朋友圈流转的各种“DeepSeek应用实践”,写诗的,作文的,出文案的,答问题的,尝鲜的兴奋中,多包含着那种“急于求成”的AI榨取心态。
“拥抱人工智能”在有些人那里可能是一种自我美化,不客气地说,当下的DeepSeek应用追求中,躁动的不少可能都是那种投机取巧、急于求成、不劳而获、替代思考、一键解决的心态。
DeepSeek心态的另一种表现是,将DeepSeek这种新生事物当成了一种标准,仿佛拥有这种技术,就站到了技术创新的金字塔尖,甚至所有的创新与研究都已经暗淡无光。DeepSeek之后,很多地方都开始反思这种“李约瑟式问题”,为什么DeepSeek创新于杭州,而其他地方没有出现?这种思考,当然体现了一种发展反思理性,对先进、发达、新质生产力的看重。但“反思”不能走向“惟DeepSeek论英雄”的过度反思:好像没有DeepSeek就代表着落后和失败,就要反思。没有DeepSeek的要反思,没有孵化出DeepSeek的科研院所和大学要反思,没有研究出DeepSeek的科学家要反思。怎么?其他研究都不算研究了,其他成果都要拿出来与DeepSeek比了?这种反思,与其说是对科技创新的顶礼膜拜,不如说是一种浮躁功利的速成心态,只看结果不重过程的DeepSeek心态。
“杭州是6000条小龙里面养出了6条真龙,而有些地方是直接想养6条龙。”这就是一条深入骨髓的DeepSeek心态,望企成龙,一键生成。” 如果你们不想别人仅仅根据分数就评判你这个人,那咱们也不应该仅仅根据票房来评价一部电影。“票房数字崇拜中,也弥漫着这种心态。
这种DeepSeek心态还表现于当下各种场合、各个系统、各个领域的”言必称DeepSeek “:专业要跟AI接轨,招生要倾向AI,引进人才要引进AI人才,考核员工要考核AI素养,媒介融合要体现与AI的融合,论文要向AI话题靠拢。仿佛没有AI之前,人类思想万古如漫漫长夜,AI成了拯救一切、重估一切、重构一切的灵丹妙药。
想起威尔伯•施拉姆的“最后7分钟”比喻,他认为:如果把人类历史的100万年换算成一天的时间,人类文明的演进关键集中在最后七分钟:晚上23点53分 ,出现了文字,人类文明开启(3500年前);午夜前46秒,古登堡发明了近代的印刷术,人类文明开始被更好地记录和传播(1450);午夜前5秒,电视首次公开展出(1926);午夜前3秒,电子计算机(1946)、晶体管(1947)、人造卫星问世(1957),人类文明以难以预想的加速度演进。如果需要一个总结,那就是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,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,而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最后7分钟。——AI的出现,是不是又要改写这7分钟?进一步将“重大的发展”紧缩在新近的技术中。
“最后7分钟”体现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技术自负与自恋,我相信一句话,数千年来,人类的思想其实并没有前进几寸。对人类深邃的思想与智慧缺乏尊重,DeepSeek心态下疲于奔命地追逐那些新技术,这不是对科学的信仰,而是一种焦虑与迷茫。